|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从南蛮历史文化看飞山开发的主题定位

从南蛮历史文化看飞山开发的主题定位

关键词:飞山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地处湘西南之靖州,城西有一飞山,拔地而起,突兀雄奇,峰上有峰,如鼎似钟,腰间岩洞环绕,林木掩映,山顶平旷如原,寺观众多,雨时缥缈朦胧,晴时云蒸霞蔚,加上地处湘西南与黔东南、桂西北之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据点。有史记载的大小战事数十起,尤山顶建有杨氏始祖、“飞山太公”杨再思之灵庙,多年游人香客如织,为方圆千里之胜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靖州县委、县政府和部分民间热心人士围绕开发其旅游业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2005年以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飞山开发工作初见成效。然关于飞山开发的主题定位意见纷纭,难成定论。本文尝试从南蛮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作些探讨,主张将飞山打造为“南蛮圣山”,可能有助于其开发主题的确定。

  一、正确理解南蛮及其历史文化

  蛮者,粗野无礼也。“南蛮”一词,源自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古汉文对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对“蛮”或“蛮夷”多有记录。上古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四周分布有其他不同的部落。炎黄部落和周边部落或为土地或为劳力,经常发生利益冲突。由于这些周边部落的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掌握话语主动权的炎黄部落以及由此演变成的华夏部落与其日后成立的夏商王朝依次将四周的部落称作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统称为四夷。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贬低其他族落的种族偏见深深地烙印在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资料中和华夏后裔及一部分少数民族的脑海里。以汉人为主的史官大多抱有一定的成见对“四夷”作了一些不全面、不准确的描绘和记录。

    翻开《二十四史》,几乎每部史书都把“四夷”的史事放在篇末,记录的也基本是“四夷”相对落后的习俗以及对汉人统治的抵抗,而关于其优秀的先进的文明成果几乎没有记载。少数史料的记载甚至言过其实,不恰当地夸大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丑陋面。如《南史》记载的《东夷传·扶桑国》,说其国中女子胸前无乳房,脖子后有长毛,毛中有乳汁用来喂孩子;该国男子是人身狗头,说话如狗叫。这种由于历史局限性形成的不准确的汉文记录,影响了我们今人对四夷特别是对南蛮的正确评价。

  南蛮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空间概念和成分构成。在上古尧舜禹时期,南蛮主要指活动在今鄂、豫一带的苗蛮集团(最有影响的一支叫九黎族或重黎,首领即蚩尤),生活在南方其他地区的土著居民还不包括进来。到了夏朝,南蛮外延扩大,主要指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等。商时指荆蛮、庸、濮、蜀、微、越等。周朝时称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巴、蜀、僬、侥。东汉时,出现若干支以“蛮”为称呼的区域性族落,如居住在今湘西、贵州一带的武陵蛮,居住在今鄂西、川东的廪居蛮,居住在嘉陵江中游的板楯蛮等。

    这时候“蛮”的涵义已引伸为“中央王朝不直接管制而以政教笼络之地”。到了两晋南北朝时,南方出现了蛮汉大杂局、大融合的局面。南齐时在豫、郢、司、雍宁蛮府管领下,以蛮民设立的郡有44个,县139个。

    到了唐朝,一方面以蛮为名的区域性族落大量存在,如溆州蛮、辰州蛮、梅山蛮以及飞山蛮等。另一方面,由于汉文化重心逐渐南移,蛮荒之地缩小,“南蛮”一词慢慢失去原本地域意义,更多地是指代西南山区。到了南宋,宋王朝和金朝划江而治,“南蛮”成了金人对长江之下汉人的侮辱词。明清时期,随着各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蛮称呼逐渐淡化。但“南蛮”一词保留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既有意识,直到新中国成立、民族平等政策全面实施以及中国56个兄弟民族真正融合成中华民族才得以比较彻底的清除。

    历史上的南蛮,其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为百越、百濮、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云南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演变而来。

  纵观南蛮的发展变化轨迹,其历史文化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久远性。南蛮是相对华夏而言的。华夏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南蛮的存在时间也就不低于5000年。而从大量的考古发现来看,如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8000多年的湘西高庙文化遗址,距今13万年的广东马坝人遗址,南蛮的土著先民更有悠久的生存历史。说四、五千年前被流放南下的驩兜是南蛮的先祖并不准确,因为早在上万年前长江以南地区就有先民居住。所以说,南蛮历史古老而悠久,是构成中华文明史的重要部分。

  二是山野性。南蛮的族落大多生活在山谷河溪。连绵高山和深潭急流塑造了南蛮人率性纯朴、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特有性格。这种心理禀赋使得南蛮人想象丰富而奇特、话语粗放而豪爽、行事率直而果决。在其创作的神话、传说、诗歌、绘画、建筑等作品以及图腾活动中都有这种崇尚自然、亲近鬼神、感知天地的山野风格体现。在接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的同时,南蛮部落也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了汉文化。如“一代天才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系列诗篇,无不受到南蛮山野文化的侵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神话学家认为,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传说,本是南蛮的神话,是在楚国与南蛮的文化交流中传给了楚国,后来楚人融入汉族以后才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著名神话。

  三是多源性。由于历史上的南蛮地域广,几乎涉及半个中国,时间跨度大,上下数千年,期间生存、杂居的民族不胜枚举,几千年的南蛮文化杂揉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子,有的是多强并列,有的是以弱附强,有的是汉蛮交错,有的是蛮越同处,构成了南蛮文化的多源性。相比西戎、北狄、东夷,南蛮文化更显丰富多彩、群芳纷呈。

  我们今天对南蛮文化,不能以“粗俗”、“落后”来一概而论。在数千年的南蛮历史中,她也创造了许多同时代堪称一流的文明成果。如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明,以干栏式为主的建筑文化,以及江永的女书、凤凰的南长城等等。我们现在对存在了几千年的南蛮历史及其文化了解不多,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南蛮地区不少的族落本身文字工具较少,留名记事的意识不强;二是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不够,目前可见的南蛮文化资源略显零碎、杂乱;三是宣传教育缺乏。

  二、飞山蛮是南蛮的重要代表

  同样地,由于历史记录较少和挖掘整理工作的滞后,现在人们对飞山蛮的了解和认识还比较模糊。人们对其的大概认识是:飞山蛮是古代湘西南地区以飞山为中心聚集的少数民族集团。从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飞山蛮”这一称呼较早地出现于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该书的卷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记载:“(乾宁二年十一月即公元895年十一月)蒋勋求为邵州(今邵阳)刺史,刘建锋不许。勋乃与邓继荣起兵,连飞山、梅山(今安化、新化接界处)蛮寇湘潭,据邵州,使其将申德昌屯定胜镇,以扼潭人。”

    可见早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期间,“飞山蛮”这一族落就已名传遐迩,而且活动范围从湘西南地区扩大到湘东地区。这一以“飞山”为名的区域性蛮部落是否还有更早的历史活动?目前还没有发现资料记载。但是目前没有发现资料记载,不等于当时“飞山蛮”就没有活动的事实了。

  从县内江东乡泡里村彭家溪旧石器采集点遗址考证,靖州这块土地历史悠久,早在1—5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从有关史料可得知,今天靖州所在的地域,夏商时期为荆州西南要服地。西周因之。春秋战国属楚,仍为武陵郡镡城县地。西晋如故。东晋至南朝宋时为武陵郡舞阳县地。梁、陈、隋为龙標县地。唐为叙州朗溪县地,属黔中道。其时,少数民族势力有所发展,自称溪洞诚州,“犹在羁縻化外之外”。飞山蛮有可能于此时形成。

    元和中,令溪(今藕团乡一带)蛮与牂牁(今贵州遵义一带)人民联络反抗朝廷,被中丞柳公繟镇压,诚州被废弃。五代时,“飞山之战”(《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有记载)后,飞山蛮酋潘金盛、杨承磊被杀,另一蛮酋杨再思以其地附于马楚王朝。宋建隆三年(962年)节度使周行逢死,各地少数民族首领“以其地自为雄长”。十峒首领杨氏自称诚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诚州十峒酋杨通蕴款附”于宋。五年(980年)杨通宝入贡,命为诚州刺史。诚州有朝廷命官自此始。

    宋元丰四年(1081年),正式置诚州。五年以沅州(今芷江县)贯宝砦(今贯堡渡)立渠阳县(今靖州)隶诚州。元祐二年(1087年),升县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寨,“自是设为蛮,仍为溪洞诚州”。崇宁二年(1103年),杨晟臻纳土贡归附,朝廷以安靖之意,赐名靖州。于是诚州改称靖州,并改渠阳县为永平县,治永平,辖永平、会同、通道三县,隶荆湖北路。由此可见,“飞山蛮”形成的时间早于靖州设立的时间,是靖州的前身。

  飞山蛮不光形成时间较早,而且有较大的影响面。杨再思率飞山蛮归附马楚王朝后,治理诚州颇有建树。马楚政权灭亡后,其子杨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岗、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因顺应统一、治土有方,先后被宋王朝追封为威远侯、英济侯、广惠侯和英惠侯。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甚至湖北宣恩等地人民感其恩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纪念他。飞山及飞山蛮也因此声名远播。

  在飞山蛮上千年的历史中,较多地体现了南蛮的特征:民族成分相对复杂,有土著居民,也有多种外迁移民;常年生活在山林溪洞,战时为卒,耕时为农;顽强坚韧,不畏强暴。史书记载的飞山蛮及其后裔反抗地方压迫或朝廷不公正待遇的斗争就有10余起;社会结构除了一部分汉化的行政机构外,还有房族、寨老、合款等组织。更主要的是,飞山蛮及其后裔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文明成果。

    一是政治文明。杨再思率飞山蛮归顺楚王马殷后,被封为诚州刺史。诚州正式成为朝廷的羁縻州(意为政教笼络之地,实为蛮民自治地区)。杨从此励精图治,设立十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从此“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开创早期民族自治的典范。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在《宋论·神宗》评道:“澧、沅、辰、靖之闲,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君齿”。

    二是商贾文明。诚州地理位置优良,资源丰富,航运发达。北宋初年,以境边界毗邻之“上江、多星(今通道县)、铜鼓(今锦屏县)、羊镇、潭溪(今黎平县)、上和、上诚、天村、大田等团并至诚州城下贸易”。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兵民屯聚、商贸出入,金钱盐币,贸易不绝”。特别是随着清雍正五年(1727年)取销“蛮不入境,汉不入峒”条例后,不同民族的商客来靖定居,形成“八帮会靖”的繁荣景象(即赣、粤、闽、黔、长、衡、永、宝等八地商人长驻靖州经营)。

    三是歌舞艺术。锹里地区的多声部歌鼟有如天籁之音,经多年的汇合,现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堡子、藕团一带的歌场表演也是汇集周边苗侗民族的群体才艺。

  三、将飞山的开发主题确定为南蛮圣山意义重大

  任何一处景区的成功开发都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既然飞山蛮是南蛮的重要代表,飞山又是南蛮地区不少人士的信仰之山、朝拜之地,我们为何不将它打造为“南蛮圣山”?这样做,有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能够全面、真实地再现飞山蛮的生活、战斗历史。《资治通鉴》除了在卷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对飞山蛮有记载外,在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还记载:“(开平四年十二月即公元910年十二月)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实为飞山蛮,因当时飞山蛮在其南部,作者有所误记)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至是,邺寇湘乡,金盛寇武岗,楚王马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正月即公元911年正月)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洞袭潘金盛,擒送武岗,斩之。移兵攻宋邺”。这段文字,比较具体地记录了当年飞山蛮与楚军在飞山的战斗情况,是飞山蛮部分历史的再现。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开发飞山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因为能在大型史书上记载以山为名的蛮族落是很少的(梅山蛮名气远逊于飞山蛮,武陵蛮因武陵山是不限于一县一地、连绵千里的山脉而开发优势不明显),且又详细记载发生在其山上的战役的更少。

    从我们靖州而言,能够被有千年影响力的国家级史书记录的地点、人事也仅此一处。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围绕飞山蛮文化做大飞山的旅游文章。可以说,《资治通鉴》流传有多久,飞山及其飞山蛮就有多长的流传史;《资治通鉴》流传有多广,飞山及其飞山蛮就有多大的影响面。这种由前人不经意留下的传媒资源,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利用。另据康熙年间《靖州志》载,元末少数民族丁伸仔以飞山为据点,聚众起义,山上屯兵之处,“尚有米穴”,其米黑而成石,人称“乌米”,现仍有黑米粒可取。

    飞山“绝顶”头宝鼎建有“飞山太公”杨再思庙宇,是飞山蛮及其后裔的朝圣之处。飞山上还曾建有“五步一寺,十步一庵”的众多寺观,均为飞山蛮和周边民众的朝拜与聚众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飞山是飞山蛮及其后裔上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深入挖掘飞山蛮的文化内涵,会使飞山的开发价值与日俱增。

  二是能够凭借深厚的南蛮历史背景,广角度、宽领域地做大做强做响飞山品牌。历史上的南蛮,地域占据半个中国,历时数千年,成分涵盖了现今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这种非常宽广的时空资源,为我们开发飞山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发挥余地。将其开发主题定位于“南蛮圣山”,也就是说要打造为广大南蛮地区即长江以南地区多民族心目的朝圣之山、神圣之地。这样能较好地克服当前一些人士提出的种种主题定位意向的若干不足,避免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如把飞山的开发主题定位于“楚南名山”,楚国的历史不足千年(春秋战国的楚国800余年,五代的楚国几十年),其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把它定位于“融苗侗风情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区”,在黎平、芷江、通道等地开发苗侗风情已有相当成果的情况下再步其后尘,我们可能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佛教文化”也不是对飞山信仰文化的全面概括,因为飞山上还有对杨氏先祖的祭奠,还有对道教先祖的朝拜。

    “南蛮”既是苗的先祖,也是侗的先祖,更是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先祖。“南蛮圣山”涵盖了早期、近期和现代在飞山及其四周生活过、劳动过的各种民族、各种姓氏、各种信仰活动,避免了在飞山整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因为单独强调某某民族或某某姓氏或某某宗教而引发的不必要争论。因为定位是“南蛮”的“圣山”,我们的这座“圣山”即是包括过去武陵蛮、梅山蛮、溆州蛮、辰州蛮等,只要是南方少数民族生活过的地区在内的广大面积之中的“圣山”。

    这样,我们靖州的飞山不仅在湘黔桂三省十八县,而且在广袤的华南地区就会树立起中心地位,甚至对过去的北狄(今华北)、东夷(今华东)、西戎(今西北)都会产生辐射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因为“南蛮”所具有的原始、神秘特征,亦会对海内外游客产生强劲的吸引力,使来靖探究“南蛮”的神秘面纱,追溯蛮族本原的游客、学者日益增多。

  如何做好“南蛮圣山”这篇文章,有以下路径可考虑:

  一是将“南蛮圣山”的主题定位纳入飞山的总体规划之中并确立起指导地位。同时要在景区的具体功能划分上结合“南蛮圣山”的文化内涵合理布局。

  二是组织系列有关南蛮、飞山蛮文化的研论会、座谈会,起到收集素材、完善思路同时扩大影响的作用。并创造条件在山上或山下建一南蛮历史博物馆。

  三是恢复或新建部分有关蛮民族的生活、劳动、军事、游乐设施、设备。如山上的飞山蛮士卒战斗过的堑壕、乌米穴,山下的马王城、马王桥以及飞山绝顶的“太公庙”等。计划修建的苗侗风情设施、景点要进一步古朴、苍老,回归为蛮部落的原貌。包括寺庙道观在内的整个建设活动都要围绕“南蛮”的原始性和“圣山”的庄重感来进行。同时要大力开发以“飞山”为名的系列旅游产品。如曾被当作贡茶、人称“亭茶”的二凉亭绿茶,以及茯苓食品、雕花蜜饯、杨梅果脯、乌米饭、手工布鞋等。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影视片、互联网、手机、报刊等媒体和举办文艺节目、学术交流、体育竞赛等活动,积极推介飞山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让“南蛮圣山”——靖州飞山走出湖南、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